是不是所有地方都用斤和两来计量食品,这个我不是很清楚。但是我要说的是,用斤两那样的单位来称重在生活中的确应用广泛,很多老一辈的人都习惯了用斤两来称重,倒是对于公斤、克如此的称重单位比较陌生。而小一辈的人,虽然很多都遭到了良好的教育,但也习惯了使用斤两那样的单位。这的确与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计划经济使用的称重单位毕竟也不是空穴来风的吧,即使是凭空创造,只怕也不能得到普遍的认同,从而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吧。事实上那样的计量单位,我们国家已经用了两千数年,尽管对于斤两的标准重量变动了不知道多少次。人们在生活中也习惯了使用那样的称重单位,以至于生活中即使对于吃的东西也会使用那样的单位来形容吃的美食的多少,比如说四两米饭、三两面等等。计划经济时代,也只是顺应了人们的使用习惯而已,并不是说是从计划经济时代才有这种情况出现。至于这段话的作者的老父不知这种情况,我到想说的是,这位老父真的就熟悉中国的计量单位的使用情况吗?虽然他生活经验足够多种多样,但也未必就见得什么都知道吧。更何况当年跟着国民党到台湾的人中,有着很多不知世情,只知道风花雪月的浊世佳公子呢。
我小时候(大概是80年代)印象最深的,便是早餐的时候买包子吃。一个包子大概一毛钱也是两毛钱,但是还必须再用一两粮票。买面条或米粉吃的时候,倒是不记得要不要用粮票了。对于题主的问題,我猜测的答案便是这可能是当年“吃的东西配给制”的遗留。
当时我家户口上都有配给吃的美食的数量,比如成年男性/女性一个月能够购买的大米数量,小孩能够取得的大米数量。这些全是以粮票的形式发下来的。粮票还有区域划分,分为地区性粮票和全国粮票两种。当然前者只能在所属省份有用,而后者通行全国。
因此我觉得当时去吃面条想必是要付钱且加上粮票的,由于购买面粉需要用粮票。但面粉粮票南方比较少见,北方可能多一些。所以造成购买面条或米粉的时候,必须清楚的指出要多少“两”,毕竟粮票的面值最小便是“一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