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藏共祖的年代我們計算出來要到平均6000年前左右(PhylogeneticevidenceforSino-TibetanorigininnorthernChinaintheLateNeolithic|Nature)。小麥、大麥(青稞即裸大麥)傳入中國是4000年前左右,中原地區開始磨麪大概在秦前後,“湯餅”在漢朝開始有記錄,“饅頭”最早便是帶餡的包子,起源傳說是諸葛亮,西晉始有記錄。故此漢藏共祖跟藏族的麪食是沒關係的,年代對不上。
大麥(青稞)自4000年前傳入齊家文化後,於約3600年前被帶上青藏高原(指>2500米海拔地區)(AgriculturefacilitatedpermanenthumanoccupationoftheTibetanPlateauafter3600B.P.(science.org)),比粟、黍、小麥、蕎麥等能较好適應高原環境,逐漸使農業人羣長久居於高原上,並成爲藏族的主食,而小麥、小米、蕎麥等能夠耕作的區域更窄,海拔更低。
我相信藏族傳統也會有麪食,但應該相當程度來自漢地的貿易。除麪條湯(thug)外,藏語中的麪食,不論包子、饅頭也是蒸的、煠的,普遍稱爲mogmog,應該是北方漢語或者滿語之類北方語言“饃饃”的借詞。藏族能大規模喫上麪食,我想也許是近三四十年經濟貿易發達的結果。而藏族麪食從形制上還是接近漢地麪食的,在傳播過程中,作出適應當地的變化是很常見的。藏族的饅頭上面經常會刻個十字花,我原以爲是藏族的特點,後來聽說好像是四川盆地漢族便是刻十字花的,只是我沒在四川盆地喫過饅頭,誤以爲是藏族自己的發明。(本段是我的猜測,没有攷證。)
摻了青稞麪的饅頭(來源http://www.meishij.net/gaodianxiaochi/qingkemantou.html)至於爲什麼小麥、水稻都不主產於青藏高原,而藏族麪食比米飯更常見,我想倒不是漢族南方或北方的影響(事實上近代西藏受四川影響大過受北方影響)也是海拔的緣故,米飯需要沸水中煑熟,而水的沸點隨氣壓下降而下降,拉薩3700m的海拔,水87℃就燒開了,米飯容易夾生,而麪食煑、蒸、煠可能相對更容易做好喫一些。(另外藏族從遺傳上確實【與北方漢族】比【與南方漢族】更接近一些,但這個主假如漢藏族羣形成史的結果,不會直接影響幾千年後人的口感。)
另外,在川西康區的酸菜麪片湯稱/puda/或/puɾa/,據我一位朋友的猜測,這個可能是蒙語的借詞,這種做法也可能是從蒙古人傳來的。根據本文討論區@畅畅的猜測,可能是漢語“餺飥”(中古音pakthak)的借詞,我感覺也很有道理,但也待仔細攷證。
我於川西雅江拍攝,左邊是麪條,右邊是酸菜麪片湯(puda)藏族由于是东南亚北迁安达曼人和汉藏混血,饮食结构也有不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