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是一个比较普遍存在的食品,做为一种世界性的大家食品,被全世界各地的人所喜爱。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在中国,面条的起源是在哪里?又是如何进步的呢?
面条的原料是小麦,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一个农业文明,距今9000年。此后,小麦的栽培技术与面粉加工技术一起,由中东、地中海、巴尔干、阿尔卑斯山、东经中亚,最终到达中国。这条“丝绸之路”,从长安开始,经过西域,中亚,西亚,甚至地中海诸国,也被称为“面条之路”。阿拉伯商人们在丝绸之路旅行时,会把他们随身提供的面团分成小块,然后揉成条,晾干,放在火上烘焙,这可以说是人类早期的面条。此后,这种面条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在中原地区蓬勃进步。
1.汉代
我国的面条起源于汉代。那时面食统称为饼,因面条要在“汤”中煮熟,因此又叫汤饼。早期的面条有片状的、条状的。片状的是将面团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锅而成。
2.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面条的种类增多。隋、唐、五代时期,面条的品种更多。有一种叫“冷淘”的过水凉面,风味独特,诗圣杜甫十分欣赏,称其“经齿冷于雪”。还有一种面条,制得有韧劲,有“湿面条可以系鞋带”的说法,被人称为“健康七妙”之一。
3.宋、元时期
两宋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熟期与繁荣期,饮食来源的增大与品类的增加致使宋代的饮食内容愈加多种多样与多元,饮食习惯也愈加趋近于有效化与科学化。同時宋代麦类品种繁多,有小麦、大麦、荞麦等数种,其中小麦的分布最为广泛,这一时期“挂面”出现了,如南宋临安市上就有猪羊庵生面以及各种素面出售。
4.明清时期
明清,面条的花色更为繁多。如清代戏剧家李渔就在《闲情偶寄》中收录了“五香面”“八珍面”。这两种面条分别将五种和八种动植物原材料的细末掺进面中制成,堪称面条中的上品。
面条,是中国人最常吃的主食之一,还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做为一种世界性的大家食品,很多国家都声称拥有面条的发明权,其中以意大利、阿拉伯国家和中国三家为主。后来知名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新石器晚期的小米面条》的论文,称中国考古学家在青海省的一个遗址中找到了距今约4000年的面条实物,面条“发明权”之争宣告终结。
所有面,对于我来说只有两种面,炸酱面和热干面,不对,还有炸酱热干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