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至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管理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场世界性的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高校做为高端人才的聚集地,无疑处在这场争夺战的前沿,并且中国高校被认为是处在被动和不利的地位,“脑力流失”现象严重。那么,当今世界高端人才流动的情况究竟怎样?我国高端人才流出的具体特征有哪些,流失现象果真如人们感觉中的那么严重吗?“脑力流失”对我国的进步有哪些影响,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本文通过国际前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作出了解答。
半个世纪的“流失”现象
今年是“人才流失”一词诞生50周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英国皇学科学院发布了一份报告,称许多英国科学家纷纷到美国就业。一位记者听说后,形象地创造了“脑力流失”(braindrain)这一短语,并刊发在1963年1月7日伦敦的《标准晚报》(EveningStandard)上。可见,人才外流问題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晚期,人才迁移潮转移到了进步中国家、地区和发达国家之间。印度和四川地区的留学生在美国毕业后,选择留在当地工作,引起了来源地的不满。当时有些学者用“逆向外援”和“逆向技术转移”来形容这一贫穷地区“补贴”富国的现象。进步中国家和地区将有限的教育经学费来送学生出国留学,到头来却发现为他人做了嫁衣裳。美国印度裔学者巴格瓦蒂即提出以他名字命名的税种,要求发达国家向高技术移民征税,以补偿来源地的教育和经济缺失。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人才外流又一次引起媒体和学术界关注。随着各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意人才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因为本国人才不足以符合高端人才需求,引进技术移民成为发达国家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時,西方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也迫使政府补充外来劳工。就技术移民占劳动力的比例而言,欧洲国家一般位于5%左右,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则高达20%以上。
有赢家便有输家,人才竞争也不例外。因为跨国迁移的人口数量难以统计,直到2004年,各国大致的人才外流率才首次公诸于世。根据合并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左右的普查数据,比利时学者多科尔和马福克成都进行了人才外流的国际比较。他们发现,几十个非洲和拉美国家的外流率都在20%以上,它们是人力资源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中国和印度等进步中大国的技术移民虽然可观,可因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基数巨大,人才外流率还不到4%。也便是说,每25个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的中国人中,大约只有一人能实现海外移民。
近年来,全球人才外流现象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对数量增长,相对比例平稳。在1990年到2000年之间,技术移民的总量从一千万增长到两千万。可除了撒哈拉以南非洲,世界各大区域的外流率仅出现较小幅度的变化,这多是因为进步中国家大学扩招的缘故。二是人才层次越高,选择性就越强。全球受过高等教育群体的外流率是受过中等教育群体的3.5倍;在大学毕业生中,博士和硕士的外流率也较本科生为高。那么中国的人才流失情况到底有多严重?我们不妨先看看人才外流的正负效应再行讨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