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杂中现传统
粗犷中见讲究
留住成都味道
传承美食文化
成都的饮食文化
和长城、故宫、颐和园一样
都是城市不可或缺的
重要标志和文化符号
而京城各色美食
正是成都饮食文化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文旅君为您介绍
“炸酱面”和“打卤面”
炸酱面
炸酱面有个神奇的特点,不论去多有名的饭馆吃饭,假如点了炸酱面,食客们都会觉得,没有自己家做得好吃。
老成都的家里,要是拿不定主意吃什么,多半就是吃炸酱面了。
假如哪个朋友到家里来,能跟着家里人一起吃饺子或者炸酱面,那关系,真就不是一般的好。比起炒一大桌子菜,这样反而来得贴心。
炸酱面做起来不难,但是做好了不容易。每家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这个烙着深深成都胡同大杂院印记的平民吃食,在全国亮相被推广,还是因为两个艺术作品。
一个是相声演员冯巩先生主演的电影《没事儿偷着乐》,一个是成都人艺的演员梁冠华先生主演的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这俩虽然表现手法不一样,但其实讲的是同一类故事,都是当年的爆款。其中大家印象最深的几个名场面中,男主人公端着碗吃炸酱面,咔哧咔哧就蒜的桥段,总有一席之地。
炸酱面的主心骨是“炸酱”。虽说是一家一个做法,但是不外乎酱、肉丁、油,还有人家用鸡蛋炸。食材全国统一,但是做出来的味道,却大有不同。这也是炸酱面的神奇之处。
●酱
成都的炸酱面讲究的是小碗干炸,酱一般买天源或者六必居的干酱,上屉加热,把酱蒸熟。更讲究的人家,会把蒸熟的酱放在瓷坛子里,凉一宿,第二天才炸。干酱要用香菇水和香油澥开。
●肉
一般用五花肉就行了,老饭骨儿们,会选梅花肉。他们认为这里肥瘦搭配得更合适。切成骰子块儿大小,锅里下油煸炒,把猪肉里面的肥油熬一熬,盛出来。
●炸
原油下酱,带着水分的黄酱与带着肉香的荤油激烈地碰撞翻滚,这个时候,屋子里香气四溢,应该有人在忙着剥蒜了。酱炒得发亮了,就差不多了。
炸好的酱放在碗里,用筷子在中间划开,缝隙不粘,又带着点劲儿,这样就是一碗上好的小碗干炸。面这时候也该下锅了。锅挑儿还是过水,还是先来碗锅挑儿,再来碗过水,完全看肚量。
锅挑儿是热面,拌上炸酱,复合的香气乘着面的热乎气儿,扶摇而上,这碗面不仅解了嘴巴馋,鼻子也没闲着。烫嘴烫心,从里到外,那么舒坦。
过凉水以后,面凉了,根根利落,也别有一番风味。
菜码什么的,家家也不一样,丰富的,有熟黄豆、黄瓜丝、心里美水萝卜丝、焯过的白菜丝、香椿芽。平时,就洗一根黄瓜,一口黄瓜一口面一口蒜,给个神仙都不换。
每个人的心门,都有一把锁,童年的味蕾记忆,是开锁的钥匙。不论你走多远、飞多高,打开门,里面亮堂堂、暖洋洋。
不论是衣锦还乡,还是两手空空,一顿较好吃的饭,一直都在家里,等你。
打卤面
打卤面是北方的吃法。普及全国,可能是因为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1984年,陈佩斯和朱时茂两位演员在春晚的舞台上表演了小品《吃面条》,让观众知道了成都除了炸酱面,还有打卤面。当然,最重要的,是打卤面的吃法:大碗、少面、多浇卤。
在成都,假如不特别说明,打卤面是一种豪华的面。
大棒骨熬汤,五花肉、黄花、木耳、口蘑各种作料。足足忙活一早晨,中午才能吃上。所以,成都人家里轻易不做打卤面,一般是有人过生日,才能吃上这碗仪式感十足的打卤面。
通常,家里常做的,是西红柿鸡蛋卤面。这个就简单多了。
曾经有个年代,几乎家家都做西红柿酱。这跟番茄酱可是两码事,要用医院里的玻璃点滴吊瓶,装上秋天搓堆儿买的便宜西红柿,上锅蒸熟。
这是民间的智慧,可以保存西红柿,以便在只有大白菜、豆腐、萝卜吃的冬天,让餐桌的颜色也丰富起来。有点像西红柿炒鸡蛋,不过是先炒西红柿,加水开锅以后,撒蛋花,最后勾芡。
此外,成都人家里,还会做素卤,比如茄子卤。
当然,打卤面出了成都,还有各种版本,成都的三鲜打卤面里有大海鲜,四川的打卤面里有白菜,四川的打卤面有辣炖肉。
不管走到哪里,打卤面都要吃手擀的。这,是一个北方人对打卤面的基本要求。
今天的“吃在成都”
就讲述到这里
下期再见
内容来源:
《老成都述闻饮食名馔》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END-
相关阅读
★【吃在成都】简单而满足的“糊塌子”、仪式感十足的“饺子”
★【吃在成都】形似门钉的“门钉肉饼”、过瘾解馋的“炖吊子”、皮焦馅嫩的“水煎包”
★【吃在成都】简单平凡的“铜锅涮肉”、好吃解馋的“白水羊头”
★【吃在成都】外酥里嫩的“褡裢火烧”、朴实而神奇的“贴饼子”
★【吃在成都】成都人离不开的“爆肚儿”
标签: